前《康健》雜誌總編輯黃惠如談如何寫出精練的短文(內容輸入篇)


先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,紀錄《天下雜誌》副總主筆王一芝分享她經營網路社群的心得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心得,源自之前很觸動我的一場講座:這是前《康健》雜誌總編輯黃惠如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之邀,以「如何寫出精練的短文」為題所舉辦的線上講座。黃總編的講演相當精彩、內容也很長,所以我先整理「內容輸入篇」跟大家分享。

黃惠如總編輯成名已久,也曾獲得亞洲新聞卓越獎等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的肯定,可說是一位資深的媒體人,如今也是一位很棒的瑜伽老師。

對外人來說,她的工作好像跟內容產製脫離不了關係,從寫專欄寫書錄製Podcast節目經營粉絲專頁,都跟內容息息相關。她甚至認為,在為每次瑜伽教學所準備的課程系列——包括怎麼去理解瑜伽,如何去分享給學生,這些也都是內容


當你看著一棵樹, 感覺它的寧靜, 自己也變得寧靜。通過這棵樹, 你感覺到自己與萬物合一, 這就是愛, 這就是生命的美好。 
 
By 黃惠如

黃總編提到,如果一開始就想到要怎麼輸入跟輸出內容,這樣就很容易陷入到底要找什麼資料、又該寫什麼題材的瓶頸之中。

很多媒體人都有拖稿的問題,她發現即便身旁的同事都很資深,但每次要交專欄稿的時候,大家還是會覺得很焦慮,都不曉得要寫什麼?於是,每次要交稿時,不少朋友就會陷入deadline的恐慌中。

寫作者應該建置一個養魚的池塘


她自稱比較少遇到這樣的問題,也不像一些記者朋友遇到要交稿時就顯得萬般痛苦。黃總編舉例說明,她現在在《天下》雜誌的專欄是每兩週交一次,但大概在每個月的第一週就會乖乖交稿了。她笑說自己從來不曾在截稿日前才開始找題目,因為平時就有一個養著魚(寫作題材)的池塘。

黃惠如總編口中的「池塘」,其實就是她的靈感資料庫。也就是平時主動搜集各種資訊,然後憑藉大量的閱讀與思考,不斷去思索自己手邊的這些素材,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題目?

把池塘做大的關鍵,在於持續不斷地閱讀。每當她看到有什麼題目覺得不錯的時候,黃總編就會開始組織和構思,甚至開始思考這個議題在臺灣會遇到怎樣的狀況或瓶頸?有沒有可能衍生其他的現象或議題?

換言之,黃總編能夠成功經營寫作池塘的訣竅,在於擁有自己的座標。她會在自己的座標上去長期累積,不胡亂搜集或閱讀資訊,而是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向跟座標去閱讀。有意識的搜集和累積,才能讓自己的池塘養出一尾又一尾碩大的魚兒。

至於,要怎麼設定座標呢?黃總編認為,第一個座標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讀者是哪些人?無論是寫專欄或主持Podcast節目,她都在對同一群人講話,一直在對同一群人服務。黃總編建議大家,要對你的服務對象或目標受眾思考得愈清楚愈好!你能描述得愈清楚、具體愈好,因為這樣你就愈能去體會、同理對方的感受與需求。

第二個座標,就是要好好思索事物的脈絡。如果把事件的時空場景移到臺灣,到底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效應,抑或背後會有什麼意涵?

很多人遇到要寫作的時候,都會上網做功課。大家也都知道輸入的重要性,但是光憑藉大量的閱讀還不夠!因為很多國外的資訊或研究調查未必「放諸四海皆準」,可能我們在臺灣遇到的狀況不一樣。所以,黃總編建議所有的媒體人或內容創作者要先從這個面向思考,好好想一想這個事件或議題會在臺灣造成什麼影響,或者有哪些具體的指標意義?

第三個座標,就是Why now。很多人在寫作時都急就章,之前並沒有好好思考,為什麼讀者現在要讀你寫的東西?如果大家匆匆忙忙地就開始動筆,往往不容易寫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精彩篇章。所以,身為搖筆桿的人,我們都需要回答「為什麼是現在?」這個問題。


誠然,大量的閱讀很重要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,大家可能會涉獵各式各樣的東西,但到底哪些資訊才是讀者現在應該知道的呢?黃總編舉例,以醫療、健康領域來說,可能每天都有不同的資訊搶佔新聞版面,有時候是蕁麻疹,有時候是肺癌,抑或是這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等⋯⋯

儘管有些議題看似很重要,流量表現也還不錯,但如果你的解讀只有這樣片面的話,其實不容易掌握到社會大眾的需求與偏好。所以,黃總編建議大家要學會「閱讀空氣」,也就是要跟這個社會共振——即便是蹭流量,也要從你的座標出發。

讀空氣」並非只是單純察言觀色,而是培養觀察環境氛圍、提出並溝通改善意見,再加上落實執行的綜合能力。

By 褚士瑩

媒體人或內容創作者必須理解你的讀者對這個事件的看法,或是臺灣的社會大眾怎麼看待這個議題?換句話說,你要有一個不同的角度去處理,寫出自己的獨特觀點。唯有當你跟這個社會產生一個共振,那個東西才會適合寫出來。

寫作者要清楚讀者的輪廓與需求


當然,對媒體人或內容創作者來說,大家都要設法去服務廣大的讀者們,也就是根據目標受眾的需求去產製內容。如果你覺得這個議題很重要(好比醫療環境的改革、健康政策的推動等),需要讓眾人知道的話,那你就應該把它寫到他們很想看!

對媒體人或內容創作者而言,這些課題無疑都是對你的挑戰。你必須要把它寫到讓讀者們看得下去的程度,否則一篇文章如果只有幾百人點閱的流量,對媒體或企業本身的貢獻可說是杯水車薪。流量低還不打緊,你可能還因此浪費了一個重要的題目,因為貴公司很可能短時間不會或不敢再處理這類的題目了。

黃總編提醒大家:如果你覺得這個議題應該是大家必須注意的話,你就有義務要把它處理得很有趣、精彩,讓這群目標受眾非看不可!而且,你要設法證明他們不只是要對這個事件感興趣,更應該知道事件始末與來龍去脈。

當然,想要洞察讀者內心真正想看什麼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舉個例子來說,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前,大概沒有人可能知道我們需要智慧型手機?即便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智慧型手機,但如果還可以有哪些功能會更好呢?黃總編笑著說,倘若現在有媒體或科技公司舉辦一些焦點小組座談會,消費大眾也未必就能想得出來!

黃總編提到,她以前在媒體服務的時候,三不五時就會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,也就是把一些讀者找來進行焦點團體訪談(Focus Group Interview)。不只是旁敲側擊,更會直接問他們想看什麼主題啊?為什麼不繼續看雜誌了呢?可想而知,很多讀者們都會很客氣,有些人就說時間太忙了,所以沒有時間看。

其實,很多人以前都訂過雜誌,常常可以發現每期雜誌送來之後都被擱在一旁,壓根兒都沒有拆,然後時間一久就缺乏興趣,不再續訂了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就是因為你沒看嘛!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,沒空看其實是一個假議題:你之所以不看,只是因為它寫得不夠好、不夠精彩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它沒有符合讀者的需求。

黃總編提醒大家,即便讀者有明確的痛點跟需求,解方往往並不見得就在競爭對手那邊。好比現代人工作忙碌,很多時候都需要紓壓,以往也有很多媒體喜歡寫紓壓的題目。但是,如果讀者想要抒壓的話,不見得需要看你寫的報導。她可能下班之後去上一堂瑜伽課,或是邀幾個朋友去打場拳擊或做做有氧運動,也可以達到目的了。

我們想要尋找的解方不見得是另外一個內容,而是要理解讀者的需求。換言之,存在這個世界的很多問題不是非黑即白或只有一個答案,還可能有很多方式可以去解決人們的問題。所以,黃總編建議大家:除了必須大量閱讀跟輸入之外,也應該用成長思維去看待世間萬物,設法採行其他的輸入方式,好比大家比較沒有體會到的「張開耳朵聊天」。

黃總編舉了一個實際的案例,曾經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,有人提到人過中年之後就睡不好。一般人聽到之後,可能會覺得這的確是一個常見的現象,但朋友之間互相關心、取暖一下,也就讓這件事過去了。但是,她就會去想,年齡真的是睡眠不平均的影響因素嗎?所以,事後黃總編就去搜集了一些相關資料,並且動手把它寫成一篇文章。

換句話說,當大家在聊天的時候,你也可以透過抽絲剝繭的方法,試著去檢視很多問題背後的成因,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有趣的發現,或者是洞察出嶄新的需求?

要帶著問題意識去寫作


曾有小說家指出,自己是那個翻肚臍眼給別人看的人,但李昂卻認為肚臍眼向上、向下的東西更迷人、也更禁忌。那些禁忌之處,恰好可以讓她丟進鍋裡,煮成一爐挑戰權威的巫藥。

對黃總編來說,她也認為揭露資訊,其實不是為了翻肚臍眼給別人看,也不是為了流量,或藉此希望別人願意花時間看更多你寫的文章。而是你相信,對你有幫助的資訊,也可以幫助別人。換句話說,你的讀者也會因為你自身的成長而跟著成長⋯⋯

所以,黃總編除了鼓吹大家要張開耳朵去聊天、思考,她也建議媒體人若有機會去參加一些記者會、研討會或學會等活動,可以帶著問題意識前去。在前往會議地點的路程中可先行思考一下,到底可能的問題點是什麼?

問題意識就是要先問自己「為什麼」。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?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的問題前提、源頭、立基點,或是出發點,將想探索、解決的主要問題設定好,後續的問題才能扣緊這個出發點,往下延伸開展相關問題。 有了好的問題意識,才能找到對的問題,讓後續的提問聚焦且有效


黃總編表示,無論是剛剛提到要張開耳朵去聽別人講的話,或者是去實踐自己的生活經驗,事實上這些事情都沒那麼簡單,需要一個長期的習慣化過程,也就是要設法把它變成你的生活習慣之一。意思是你得長期習慣做這件事情,讓它自然而然地成為你的生活的一部分。就閱讀這件事來說,與其問自己要在什麼時候輸入,其實更要緊的是在你的生活裡面,應該要有一個固定的時段用來輸入跟輸出。

所以,想要寫出精彩的篇章,絕不是到了要交稿的前夕才臨時抱佛腳,隨意地去海裡抓一條魚交差了事。試想,那不是很辛苦嗎?如果我們平時就有輸入跟輸出的習慣,也就是持續地在自己的寫作池塘裡養魚的話,如此一來方能高枕無憂,確保隨時有碩大的魚兒可以上桌。

黃總編指出,確保魚兒的數量足夠只是第一步,我們還需要把魚撈上來烹煮。所以,你的爐臺上應該有好幾個正在煮的鍋子,好比有的鍋子正在煮味噌湯,有的鍋子在煮清蒸魚湯⋯⋯

鍋子是一個收納的容器,放對了鍋子才可能煮出一桌好菜!也就是你必須想清楚,要把資訊收納到哪裡,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光是把資料、素材存到「我的最愛」或筆記本裡還不夠,黃總編建議大家最好能夠按照你現在需要的東西(好比下一本書的題材、寫專欄的點子、發社群貼文的靈感等)來分門別類進行管理。

所以,針對「內容輸入」這個課題,黃總編建議大家要有自己的管理和收納方式。如此一來,就不用擔心資訊爆炸或者失焦的問題了。

我的做法就是:在自己的座標下,養成有意識的輸入的習慣。


►►► 繼續閱讀:前《康健》雜誌總編輯黃惠如談長篇文章的寫作方法

★ 全面提升你的寫作力,歡迎報名「Vista寫作陪伴計畫」。

★ 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或是請我喝杯咖啡

★ 你想寫出更棒的文案嗎?快來看《1分鐘驚豔ChatGPT爆款文案寫作聖經》。

★ Photo Credit: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黃惠如

Buy Me a Coffee

★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,為我加油打氣!你可以多次贊助來表達支持,謝謝。


★ 想學習內容行銷技巧嗎?歡迎報名「內容力:打造品牌的超能力」線上課。



如果您對個人品牌內容行銷文案寫作好書推薦感興趣,歡迎訂閱《Vista電子報》!謝謝。

張貼留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