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商與零售業的破局之道:AI時代的思考與轉變

電商與零售業的破局之道:AI時代的思考與轉變

零售業,從來都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行業,特別是在數位化與智慧化浪潮的推動下,市場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多變。今天的零售商不僅需要面對來自技術顛覆的衝擊,還需要應對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,從價格敏感到個性化需求,再從傳統的購物體驗到全通路的整合服務。 這樣的變化,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企業如何從舊模式中突圍,如何利用AI時代的技術進行創新,成為每一位零售業經營…

圖片

零售業,從來都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行業,特別是在數位化與智慧化浪潮的推動下,市場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多變。今天的零售商不僅需要面對來自技術顛覆的衝擊,還需要應對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,從價格敏感到個性化需求,再從傳統的購物體驗到全通路的整合服務。

這樣的變化,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企業如何從舊模式中突圍,如何利用AI時代的技術進行創新,成為每一位零售業經營者必須深思的問題。很高興這次有機會參與「零售養成閱讀沙龍」活動,和熊老闆陳仰聖、燒賣研究所笑長周振驊(Ryan)一起進行座談,從劉潤的《底層邏輯》談起,進一步探討數位轉型的成敗關鍵。

除了暢談電商與零售領域的發展趨勢,我們在這次講座也提到了生成式AI、QR Code等技術的應用策略,最後提出具體的實踐建議,希望可以幫助零售業者找到破局之道。

從市場結構談零售策略的根本

零售業的策略根基在於對市場結構的理解。如果企業連市場分布的特性都未能掌握,又如何能在這樣的格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?

以餐飲業為例,這類市場通常呈現常態分布的特徵,也就是說,眾多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大致平均,沒有絕對的壟斷者。這看似公平的分布模式,實際上卻讓所有參與者面臨相似的挑戰:服務半徑有限,地理位置決定了客源,而人力成本成為成長的主要限制。

熊老闆提到了百勝集團,它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案例。作為全球知名的餐飲巨頭,即使它擁有強大的供應鏈和標準化的服務模式,也很難突破常態分布的天花板。對於那些資源有限的中小型餐飲企業來說,差異化成為唯一的生存法則。例如,有些品牌選擇專注於特色菜系,有些則瞄準特定族群,這些策略都是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尋求突圍的方法。我也在座談中,跟大家分享梁社漢排骨為了追求快速出餐,刻意放棄配菜的營運秘訣⋯⋯

相比之下,冪律分布市場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。在這類市場中,少數頭部企業往往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,而其他參與者則被迫在長尾端掙扎求存。以手機配件市場為例,UAG透過其高度辨識度的設計和品牌定位,迅速占據了高端手機殼的市場。不僅如此,它還依賴規模效應,成功降低了生產成本,將競爭者遠遠甩在身後。

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,冪律分布市場雖然看似被頭部企業壟斷,但長尾市場依然存在機會。那些能夠敏銳捕捉消費者特殊需求的企業,往往可以在看似狹小的縫隙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。

數位轉型的核心:回歸用戶價值

乍聽之下,數位轉型是一件技術含量頗高的大工程,但實際上,它應該是一場以用戶價值為核心的變革。許多零售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方向,將注意力集中在技術本身,而非技術應該解決的問題上。

Ryan舉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案例,就是路易莎咖啡的「雲端智能點餐」。這套系統的設計初衷是希望提升效率,但它卻還沒有完全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。用戶需要先掃描QR碼,再跳轉到一個介面,完成多步操作才能下單。這樣的體驗不僅複雜,還導致用戶流失,甚至讓品牌形象蒙受損害。

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,數位化並不意味著採用愈多前沿技術就愈好。如果技術的加入無法改善用戶體驗,那它只會成為累贅。真正成功的數位轉型,應該是一種「減法思維」的體現——刪去一切不必要的功能,專注於用戶最核心的需求。而這一點,也是劉潤多次在《底層邏輯》書中所提到的重點。

那麼,什麼才是成功的數位轉型?答案非常簡單:讓用戶感覺不到技術的存在。用戶希望的是更快、更方便的服務,而不是被繁瑣的流程所束縛。以零售自助結帳為例,簡單直觀的操作設計可以極大地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,這才是數位化的真正價值所在。

AI技術帶來的變革與機遇

AI技術正在零售業中掀起一場革命,但我們需要認識到,AI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,它的應用必須與企業的核心業務策略緊密結合。

針對AI技術在百工百業的應用,我也引述臺科大兼任副教授羅天一博士對AI的看法。近年來,他積極對外推廣「江湖在走,AI要有」的概念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從需求面著手,亦即是從「生存」的必要、「生活」的樂趣以及「生命」的意義思考。羅天一博士提到,AI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,例如增強人類能力、替代簡單工作,甚至與人類進行深度協作。


倘若以電商或零售業為例,我們可以看看美國亞馬遜的案例。該公司積極開發智慧庫存管理系統,AI技術透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,實現了對庫存需求的精準預測,從而大幅降低了庫存成本,也大幅地提升了配送效率。

當然,AI不應僅僅被視為一種替代工具。真正成功的企業,往往能夠利用AI進行創新。例如,盒馬鮮生結合了AI數據分析與線下門店的優勢,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零售模式,為消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購物體驗。盒馬鮮生背後的大數據支援系統,再加上30分鐘配送時程的演算法,就能夠保證最準時、把最適銷的商品及時送到門店。

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,AI的導入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它需要從小規模的試驗開始,逐步擴展到全公司層面。此外,企業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績效評估體系,以確保AI應用能夠帶來實質性的業務成長。

零售業的未來之路

零售業的未來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領域,但它同時也充滿挑戰。企業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,就必須擁有足夠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。從市場結構的深入分析,到數位轉型的實踐經驗,再到AI技術的應用策略,每一步都需要以消費者為中心,回歸服務的本質。

正如每一次重大變革一樣,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,而在於如何將技術與人的需求結合起來,創造出真正的價值。話說回來,零售業的破局之道,不是簡單地追隨潮流,而是找到自己在變局中的獨特定位,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

你可能會喜歡這些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