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動支付 給科技新創的建議:打造行動支付情境 by Vista Cheng 5月 07, 2020 URL Copied 行動支付,指消費者透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進行消費,取代傳統使用實體貨幣或信用卡支付等方式。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對岸使用率相當高的支付寶、微信支付,運用這些便捷的數位支付工具,讓透過行動裝置來支付各種開銷,消費變成一件輕鬆、愉快的事情。 我國行政院在2018年喊出了「行動支付元年」的口號,賴清德院長更曾發下豪語,希望臺灣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可以在2020年到達六成,2025年時來到九成。但可想而知,國人還是習慣使用現金、信用卡、悠遊卡甚至是ATM轉帳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消費。 電子支付普及、行動支付未普及 根據中央銀行統計,臺灣每人擁有3.91張金融卡,也有2.11張信用卡,這些數據意味著臺灣的金融支付服務相當普及。但很多人不解,即便電子支付工具蓬勃發展,何以我國行動支付的發展仍遜於日、韓的發展呢? 深究其原因,其實並非臺灣人不愛行動支付,或者是消費者對於這樣的便捷體驗無感,主要是因為大家的使用習慣尚未建立,加上應用場景也相當有限──不像對岸在金融基礎建設上有著迫切的需求,從街邊小店購物到線上學習,也都可以透過行動支付來進行消費。 Social Capital的合夥人Arjun Sethi曾指出,一個成功的消費性產品需要歷經三個階段的過程,分別是想要(Want)、需要(Need)以及基礎功能(Utility)。如果以此項標準來檢視行動支付的發展,不難理解人們固然很期待用創新性的方式解決支付問題,但因為臺灣原本各種支付工具其實很普遍,所以還不到需要的階段。 找到支付切入點可能就是商機 若以人們的使用習慣來比擬,對岸大眾的日常生活消費已經不能沒有支付寶或微信支付,但臺灣民眾仍有許多支付工具的選擇,因此還遠遠不到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功能的境界。若要加強推廣行動支付,不妨從需要的動機切入,亦即從增加應用場景著手。 舉例來說,殼牌石油(Shell)與知名車廠Jaguar合作推出汽車螢幕付費服務,讓汽車也具備支付功能。未來,車主再也不需要下車繳款,只需要在車上的觸控螢幕上輕輕點選,就可以支付加油費用了。 另外,像中國近年迅速崛起的知識付費服務,也帶動了行動支付的發展。根據2017年的資料顯示,包括圖文分享、線上問答、影音內容和一對一諮詢等型態的內容付費服務,單單在大陸就有1.88億人的用戶規模。這群人可以透過行動支付來迅速付費,從而獲取有價內容,未來或可形成一個穩固的供應鏈。 日常生活無處不是消費痛點 除了要設法增加應用場景,也不妨從消費者的痛點著手思考,方能讓行動支付真正走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。一如Arjun Sethi所提到的三個階段,從想要、需要,再逐步進展到基礎功能的境界。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說過,商業世界最終要檢驗的還是與落地場景、用戶數、日活躍人數與留存數等有關的數據。試想,當行動支付的應用徹底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自然也就沒有使用與否的問題了。 舉例來說,好比常到英國旅遊或出差的朋友,可能都會辦一張Revolut Card,這張卡其實是支援萬事達卡體系的預付卡,因為主打幫消費者節省銀行手續費和匯差的特色,而受到高度的矚目。儘管Revolut Card只是一般的數位金融卡,並非隸屬於行動支付的範疇,但相關業者仍可藉此師法其優點,從而找到著力點。 正所謂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」,想要建立一個有機成長的行動支付生態體系,光吸引或說服消費者還不夠,自然也需要產官學界的攜手合作。想要加速臺灣行動支付的普及,除了有賴政府從政策、法規面的宣導與施力,相關產業界的配合也相當關鍵,包括技術的突破、創新,以及各種商業邏輯的推廣,方能端出牛肉來吸引消費者,進而打造一個健全的支付生態。 ★ 本文原發表於《英語島English Island》2018年7月號 ★ 想要打造您的個人品牌嗎?快來報名「個人品牌經營實戰」線上課程。 如果您想聽我分享有關個人品牌、內容行銷、文案寫作或讀書心得等情報,歡迎免費訂閱「Vista電子報」!謝謝。 訂閱Vista電子報 訂閱Vista電子報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time. Powered By ConvertKit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張貼留言 留言
行動支付,指消費者透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進行消費,取代傳統使用實體貨幣或信用卡支付等方式。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對岸使用率相當高的支付寶、微信支付,運用這些便捷的數位支付工具,讓透過行動裝置來支付各種開銷,消費變成一件輕鬆、愉快的事情。
我國行政院在2018年喊出了「行動支付元年」的口號,賴清德院長更曾發下豪語,希望臺灣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可以在2020年到達六成,2025年時來到九成。但可想而知,國人還是習慣使用現金、信用卡、悠遊卡甚至是ATM轉帳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消費。
電子支付普及、行動支付未普及
根據中央銀行統計,臺灣每人擁有3.91張金融卡,也有2.11張信用卡,這些數據意味著臺灣的金融支付服務相當普及。但很多人不解,即便電子支付工具蓬勃發展,何以我國行動支付的發展仍遜於日、韓的發展呢?深究其原因,其實並非臺灣人不愛行動支付,或者是消費者對於這樣的便捷體驗無感,主要是因為大家的使用習慣尚未建立,加上應用場景也相當有限──不像對岸在金融基礎建設上有著迫切的需求,從街邊小店購物到線上學習,也都可以透過行動支付來進行消費。
Social Capital的合夥人Arjun Sethi曾指出,一個成功的消費性產品需要歷經三個階段的過程,分別是想要(Want)、需要(Need)以及基礎功能(Utility)。如果以此項標準來檢視行動支付的發展,不難理解人們固然很期待用創新性的方式解決支付問題,但因為臺灣原本各種支付工具其實很普遍,所以還不到需要的階段。
找到支付切入點可能就是商機
若以人們的使用習慣來比擬,對岸大眾的日常生活消費已經不能沒有支付寶或微信支付,但臺灣民眾仍有許多支付工具的選擇,因此還遠遠不到已經無法離開這個功能的境界。若要加強推廣行動支付,不妨從需要的動機切入,亦即從增加應用場景著手。舉例來說,殼牌石油(Shell)與知名車廠Jaguar合作推出汽車螢幕付費服務,讓汽車也具備支付功能。未來,車主再也不需要下車繳款,只需要在車上的觸控螢幕上輕輕點選,就可以支付加油費用了。
另外,像中國近年迅速崛起的知識付費服務,也帶動了行動支付的發展。根據2017年的資料顯示,包括圖文分享、線上問答、影音內容和一對一諮詢等型態的內容付費服務,單單在大陸就有1.88億人的用戶規模。這群人可以透過行動支付來迅速付費,從而獲取有價內容,未來或可形成一個穩固的供應鏈。
日常生活無處不是消費痛點
除了要設法增加應用場景,也不妨從消費者的痛點著手思考,方能讓行動支付真正走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。一如Arjun Sethi所提到的三個階段,從想要、需要,再逐步進展到基礎功能的境界。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說過,商業世界最終要檢驗的還是與落地場景、用戶數、日活躍人數與留存數等有關的數據。試想,當行動支付的應用徹底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自然也就沒有使用與否的問題了。
舉例來說,好比常到英國旅遊或出差的朋友,可能都會辦一張Revolut Card,這張卡其實是支援萬事達卡體系的預付卡,因為主打幫消費者節省銀行手續費和匯差的特色,而受到高度的矚目。儘管Revolut Card只是一般的數位金融卡,並非隸屬於行動支付的範疇,但相關業者仍可藉此師法其優點,從而找到著力點。
正所謂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」,想要建立一個有機成長的行動支付生態體系,光吸引或說服消費者還不夠,自然也需要產官學界的攜手合作。想要加速臺灣行動支付的普及,除了有賴政府從政策、法規面的宣導與施力,相關產業界的配合也相當關鍵,包括技術的突破、創新,以及各種商業邏輯的推廣,方能端出牛肉來吸引消費者,進而打造一個健全的支付生態。
★ 本文原發表於《英語島English Island》2018年7月號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