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周國平曾說過:「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,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,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。」
由此觀之,有一些特殊古怪的習慣或喜好,似乎也沒什麼不好!更何況我們從小開始讀書,可能跟書本相處了數十年的時光,難免會有一些自己私人的習慣和偏好。
有人說當您吃了什麼,很自然地就會變成什麼⋯⋯嗯,其實閱讀也一樣!當您浸淫在書海裡,久而久之也可能會長成那個特定的形狀。
You are what you read.
而這位愛書的天才,從來不藏書,卻熱愛寫筆記。根據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回憶,錢鍾書一生光是英文筆記就有178本,中文筆記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。
很顯然地,筆記本就是錢鍾書的大腦外掛。試想,帶著外掛讀書,當然厲害啦!當然,也許您會覺得讀書的時候寫筆記,好像很正常啊?
現在,我來分享一個不大正常的狠角色,那就是曾任立法委員、文化批評者的知名作家李敖。李敖是怎麼看書的呢?別人看書,頂多用螢光筆畫畫線,或用鋼筆、原子筆寫筆記,他在看書的過程中卻會動用到剪刀、美工刀,也就是會把一本書給五馬分屍。
只要是他覺得有趣、有需要或派得上用場的資訊,李敖就會把那一頁全部剪下來,然後分門別類地裝訂與收納。換言之,那些被李敖看過的書本,很少能夠保持全屍的。不過也因為這樣,得以讓他建構了龐大卻井然有序的資料庫。
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這樣的方法太變態了,但其實也沒什麼不好!畢竟,讀書本來就是私領域的事情,更何況李敖為了獲取資訊才動手加工,其實更體現了他對求知的用心。話說回來,即便我自己喜歡把書弄得乾乾淨淨的,但也不認為一定要保持書本的原貌,才叫做愛書。
前面看了兩位大作家的讀書怪癖,那麼我自己呢?您是否好奇,Vista又有哪些特殊古怪的讀書習慣呢?
就像我們社團裡的筆記達人張俊鴻老師所言,在書上作筆記是縱橫職場的利器。所以,我也認同寫讀書筆記的好處多多!平常,我當然還是會寫讀書筆記,只不過會另外用筆記本、卡片來整理自己的閱讀心得。
另外,像是Roam Research、Notion、Quip和Evernote等各種數位筆記App,也都是陪伴我多年的好朋友。
只是從小養成珍惜書本的習慣,所以我鮮少在書上畫線、摺頁和註記。說到畫線,也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一本書,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,叫做《一流的人讀書,都在哪裡畫線?: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》。
這本書的作者土井英司告訴我們:一流的讀者,能夠從上千行文句中挖掘能為己所用的精華,畫上專屬於自己的一條線,為自己的職涯或事業創造新的契機。此外,他也提醒大家:不要在自己的既有信念上畫線,那只是自我陶醉,絲毫沒有新收穫。
我也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,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書上那些看起來古怪的地方,因為乍看之下自己看不懂之處,很可能就隱藏著很多珍寶唷!
除了盡可能保持書本原有樣貌的這個習慣,我還有另外一個怪癖,那就是很少借書給別人。其實我很樂於跟大家推薦、分享好書,甚至也時常送書給親友,但借書讓我敬謝不敏。倒不是我小氣,而是出自以下幾個原因。
一來,我不知道自己的書借出去之後,會得到什麼樣的對待?對方會好好善待我的書嗎?還是看完就隨便亂扔呢?
二來,我的藏書著實太多了!所以,如果有人突然要跟我借某本書,老實說還得刻意花時間找尋,這有點辛苦啊!如果真的想看,直接上網路書店購買或到圖書館借閱,是不是比較快呢?
最後一個原因是,因為我太愛看書了!如果把書外借出去一段時間,那自己要看的時候該怎麼辦呢?所以,通常我寧願自掏腰包買書送人,而比較少真的借書給親朋好友。
當然,我也知道有些朋友之所以不願意借書給別人,是因為不好意思自己在書上所註記的重點或隨手繪製的塗鴉被看見⋯⋯總之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癖好與特定行為模式,我們都應該尊重,這一點沒什麼好糾結的。
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習慣都不同,所以儘管有些作家的怪癖看起來詭異,但其實是為了抵抗寫作的焦慮。讀書的時候,您也有自己的特殊習慣嗎?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哦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