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意 讀書心得 我看《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》:強化右腦與左腦的連結 by Vista Cheng 10月 22, 2020 URL Copied 近年來,因為自己時常在企業、公部門與大學院校授課與擔任顧問諮詢的關係,不但有機會接觸各行各業優秀的年輕朋友們,我也發現大家普遍都有職場寫作或撰寫商品文案、企劃書的需求。但說來莞爾,我發現大家普遍對於創意發想與寫作感到困擾,也有些朋友太早把作文能力還給老師了!導致不少人一聽到要創意思考或寫作,就會覺得舉筆千斤重!時常會有學員問我該如何寫出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,我也在很多課堂上跟大家分享搜集靈感的有效方法。為了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創意,我知道可能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樣喜歡搜集許多情報,以為日後在職場上可以派得上用場,殊不知搜集了過多的資料也容易造成困擾。因為需要花更多的心力篩選、取捨,不但資料本身難以活用,倘若累積過多也無法消化,甚至容易造成心理負擔。那麼,我們到底該如何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、發想和靈感,活用於職場上的創意思考呢?最近,我看到經濟新潮社出版的《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》一書,感到相當驚艷。本書作者內田和成目前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,以前曾任波士頓顧問公司(Boston Consulting Group,BCG)資深副總裁兼董事,可說是一位學養豐富的學者、專家。內田教授指出,我們每天接收很多訊息和情報固然很好,但更需要做好篩選的工作。所以,他建議我們將所見所聞的情報做好分類。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譬喻,他說可以把這些分類情報放到腦中的虛擬「抽屜」之中。等到時機成熟時,這些有用的情報自然而然會在對的時間點浮現,也可以立即派上用場。噢,你也許會想問:那些怎麼想都想不起來的情報怎麼辦呢?作者說,那就代表並不是很重要囉!作者提到上班族朋友在工作時,無論是寫企畫書或製作事業計畫書,普遍認為需要的是邏輯思考。換言之,可能大家都會認為左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,右腦根本就沒有使用的必要。但是,作者認為用左腦做龐大的資料、簡報或試算表的情報加工固然重要,但如果僅僅靠著這些邏輯思考,並無法有重大發現,也無法生成令人感動的創意。所以,為了讓自己在職場上與眾不同,就需要活用右腦。不然,否定右腦就等於否定身而為人的本能,也會失去個性;並且大概也寫不出有差異化的答案。為什麼需要重視右腦呢?因為靈光乍現都發生在右腦,所以,本書作者很重視如何能輕鬆活用右腦來蒐集和整理情報,並且耐心等待情報的發酵熟成。而關於靈感的搜集與迸發,作者也有獨到的論述,值得我們參考:請看一下下面的圖片,上頭連結著各種要素的線,意味著可能發生各種例子,最重要的是四大要素,也就是把問題意識居中。其他還有假想的檔案資料庫(抽屜)、現象(情報)和靈感(突然想到),一直持續重複:基本上,問題意識篩選某些現象(情報)之後,儲存於檔案資料庫中,這些現象(情報)以問題意識為觸媒,和檔案資料庫中的情報發生化學反應,進而引起一連串的靈感的連鎖反應。然而,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原本並沒有抱著任何的問題意識,只不過,剛好發生某種現象(情報),而引發了腦中原本存在的問題意識。相反地,也有非常積極地抱著問題意識,一旦看到現象(情報)就立刻引起靈光乍現、或產生靈感的情形也有。或者與外界的某些現象(情報)都無關,問題意識等於像是依靠腦中抽屜的標籤一樣,直接在腦中抽屜的資料夾搜尋答案或線索。偶爾又無關任何問題意識,直接從現象(情報)得到靈感。「這個很有趣,就用這個好了」本書作者提到,不管如何,只要能好好保持問題意識、透過各種不同的組合,累積下來很可能就會引起許多的靈感。作者把這些稱之為「觀察」、「感受」或「直覺」。事實上,把看見「現象」的情形當成「觀察」,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被吸引。問題意識的存在與否,稱之為「感受」。有時候會因為感受到什麼,而立即聯想到什麼;就算什麼都沒聯想到,也無所謂。只要先將這些放入檔案資料中,日後再看到其他現象時,透過那個現象產生「靈感」,而這個「靈感」或「靈感產生的過程」就叫做「直覺」。而上圖中的「現象」,指的是「觀察」;而「靈感」,則是「直覺」;至於「感受」,是指「現象」和「問題意識」中間,往上往下的箭頭。總括來看,為了獲得靈感的基本順序分類如下。①看見現象(觀察):看到現象(情報)產生興趣(或疑問)的問題意識(感受;上圖中間為往下的箭頭)。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(感受):一邊抱著問題意識看到其他的現象時,頓時受到吸引而注意(感受;上圖中間往上的箭頭)。③靈感(直覺):將吸引自己注意力的東西,放入自己腦中檔案資料庫的同時,就會搜尋一下檔案資料庫,而獲得靈感(直覺)。因此,工作上也和日常生活一樣,把「①看見現象」當成是一件重要的事。但是,請不要把這當成是被迫做、必須做,而是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領域裡,擴展視野、增廣見識。進而讓「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」和「①看見現象」所造成的結果,將「③靈感」建構在腦中假想的檔案資料庫裡。並且時常琢磨,在不覺得勉強的範圍內,當成輔助的手段。還有,別忘了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,以腦中虛擬的檔案資料庫為「主」,實體的檔案資料(電腦存檔、紙本等)為「輔」來進行。如此一來,以後當我們臨時需要靈感時,至少就不用慌慌張張的,而有方法可以依循。更棒的是經過腦力激盪所生成的創意或的點子,也會與眾不同(即便成果不怎麼樣,至少也已經盡力,並發揮了自己的想像結晶)。看完《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》這本書,真的覺得很有意思。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靈感與創意,那麼就請你和我一起來強化右腦與左腦的連結吧!如果你想跟我一起練習書寫,也歡迎加入我愛寫筆記的行列唷! ★ 想要打造您的個人品牌嗎?快來報名「個人品牌經營實戰」線上課程。 如果您想聽我分享有關個人品牌、內容行銷、文案寫作或讀書心得等情報,歡迎免費訂閱「Vista電子報」!謝謝。 訂閱Vista電子報 訂閱Vista電子報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time. Powered By ConvertKit 分享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張貼留言 留言
時常會有學員問我該如何寫出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,我也在很多課堂上跟大家分享搜集靈感的有效方法。
為了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創意,我知道可能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樣喜歡搜集許多情報,以為日後在職場上可以派得上用場,殊不知搜集了過多的資料也容易造成困擾。因為需要花更多的心力篩選、取捨,不但資料本身難以活用,倘若累積過多也無法消化,甚至容易造成心理負擔。
那麼,我們到底該如何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、發想和靈感,活用於職場上的創意思考呢?
最近,我看到經濟新潮社出版的《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》一書,感到相當驚艷。本書作者內田和成目前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,以前曾任波士頓顧問公司(Boston Consulting Group,BCG)資深副總裁兼董事,可說是一位學養豐富的學者、專家。
內田教授指出,我們每天接收很多訊息和情報固然很好,但更需要做好篩選的工作。所以,他建議我們將所見所聞的情報做好分類。
作者提到上班族朋友在工作時,無論是寫企畫書或製作事業計畫書,普遍認為需要的是邏輯思考。換言之,可能大家都會認為左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,右腦根本就沒有使用的必要。但是,作者認為用左腦做龐大的資料、簡報或試算表的情報加工固然重要,但如果僅僅靠著這些邏輯思考,並無法有重大發現,也無法生成令人感動的創意。
所以,為了讓自己在職場上與眾不同,就需要活用右腦。不然,否定右腦就等於否定身而為人的本能,也會失去個性;並且大概也寫不出有差異化的答案。
而關於靈感的搜集與迸發,作者也有獨到的論述,值得我們參考:
基本上,問題意識篩選某些現象(情報)之後,儲存於檔案資料庫中,這些現象(情報)以問題意識為觸媒,和檔案資料庫中的情報發生化學反應,進而引起一連串的靈感的連鎖反應。
然而,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原本並沒有抱著任何的問題意識,只不過,剛好發生某種現象(情報),而引發了腦中原本存在的問題意識。相反地,也有非常積極地抱著問題意識,一旦看到現象(情報)就立刻引起靈光乍現、或產生靈感的情形也有。
「這個很有趣,就用這個好了」本書作者提到,不管如何,只要能好好保持問題意識、透過各種不同的組合,累積下來很可能就會引起許多的靈感。作者把這些稱之為「觀察」、「感受」或「直覺」。
事實上,把看見「現象」的情形當成「觀察」,如此一來比較容易被吸引。問題意識的存在與否,稱之為「感受」。有時候會因為感受到什麼,而立即聯想到什麼;就算什麼都沒聯想到,也無所謂。只要先將這些放入檔案資料中,日後再看到其他現象時,透過那個現象產生「靈感」,而這個「靈感」或「靈感產生的過程」就叫做「直覺」。
而上圖中的「現象」,指的是「觀察」;而「靈感」,則是「直覺」;至於「感受」,是指「現象」和「問題意識」中間,往上往下的箭頭。
總括來看,為了獲得靈感的基本順序分類如下。
②因為具有問題意識而受到吸引(感受):一邊抱著問題意識看到其他的現象時,頓時受到吸引而注意(感受;上圖中間往上的箭頭)。
如此一來,以後當我們臨時需要靈感時,至少就不用慌慌張張的,而有方法可以依循。更棒的是經過腦力激盪所生成的創意或的點子,也會與眾不同(即便成果不怎麼樣,至少也已經盡力,並發揮了自己的想像結晶)。
看完《創意思考的日常練習》這本書,真的覺得很有意思。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靈感與創意,那麼就請你和我一起來強化右腦與左腦的連結吧!如果你想跟我一起練習書寫,也歡迎加入我愛寫筆記的行列唷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