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Apple vs. Google 世紀大格鬥》推薦序: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,也包括你我



曾幾何時,我們的生活裡已經充斥著各種資訊科技的產物,再也回不去了。不管是用來打這篇推薦序的MacBook Air、安靜躺在桌上一隅的iPhone手機,或是被我開了十幾個視窗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,還有已經不能一天沒有它的Google搜尋引擎。

我不想在這裡探討諸如「網路讓我們變笨了」的嚴肅話題,耐人尋味的是Apple和Google這兩家頂尖科技公司,卻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場域中,甚至影響了人們的日常作息,以及未來發展。

這兩家公司的本業雖然不同,一個是賣電腦起家,一個則是以搜尋打遍天下無敵手,但後來卻意外在行動裝置領域交鋒,也為這場世紀格鬥揭開了序幕。

2007年6月29日,Apple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機。直到今日,每每從影片中看到當時賈伯斯從口袋裡掏出iPhone手機的那一幕,就有一種打從內心發出的震撼和感動,到現在還久久不曾消褪。

值得注意的是在同年11月5日,Google公司在安迪.魯賓(Andy Rubin)的領軍下,發表了象徵開放精神的手機Android作業系統,從此與Apple的iOS平台分庭抗禮。

伴隨Apple和Google的加入,行動網路產業迎來兩顆熠熠發亮的新星。2008年7月10日,Apple公司在iTunes Store的基礎上推出App Store服務,提供iPhone、iPod Touch用戶瀏覽和下載應用程式的市集。同年10月22日,Google也立刻師法App Store,開闢Android Market(Google Play的前身),供Android手機用戶下載軟體。

後來,Apple公司推出iPad,一舉改變了個人電腦市場的生態。而Google公司也持續和HTC、三星與LG等廠商合作推動Android裝置,並大力發展行動廣告業務。這些歷史,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。

還記得2010年10月的時候,我便曾以「Apple vs. Google 創新戰略」為題在《數位時代》雜誌撰文,不只介紹他們所推出的新產品和新服務,也希冀從雙方未來的布局版圖談到彼此企業文化、信仰的經營理念,進而幫大家(特別是臺灣廠商)尋找前進未來的門票。

當時的一系列報導,不但詳細探討了這兩家科技公司的對決,也引起許多迴響,許多朋友開始思索可以從雙雄的世紀決鬥中學到什麼?

時間過得很快,三年過去了,雖然蘋果的大家長賈伯斯(Steve Jobs)已經離開人世,而Google的施密特(Eric Schmidt)也退出第一線,交棒給佩吉(Larry Page),但Apple和Google這兩家公司的交鋒卻愈來愈激烈。

雙方不斷推出新產品、新服務,更加大併購企業與網羅人才的步伐。你可能剛注意到11月初Google所發表的Nexus 5智慧型手機,也一定忘不了Apple新近推出的iPad Air和iPhone 5s,還有劃時代的OS X Mavericks。

作為一個觀察者,我樂於嘗試和擁抱各種新資訊、新文明的洗禮,也很熱衷於感受、體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。對我來說,Apple和Google的意義並非只是位於美國矽谷的兩家股票上市公司,也不只是自己筆下所長期紀錄或關注的企業。

這兩家從車庫崛起的企業,彷彿親切得就像隔壁的街坊鄰居,而他們的創業故事,很多人更能夠朗朗上口。細讀《Apple vs. Google 世紀大格鬥》,彷彿也溫習了一段近代網路科技的發展史。

——從來不曾感到陌生,因為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,也包括你我。

後記:

就在寫完這本書的推薦序的此刻,今早(編按:2013年11月5日)又讀到一篇有關這兩家科技公司的新聞。Apple公司的另外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(Stephen Gary Wozniak),最近接受英國BBC採訪時主動呼籲,希望Apple可以和Google展開合作,共同改善人工智慧技術,以便應用在穿戴式裝置上。

Apple和Google有可能既競爭又合作嗎?對於骨子裡具有創新DNA的這兩家公司來說,或許做「酷的事情」遠比其他商業考量更來得重要。Apple和Google會不計前嫌,繼續攜手合作嗎?嗯,我雖然沒有答案,但卻樂觀的以為箇中自然充滿了可能性。

★ 特色圖片來源:pixabay

Buy Me a Coffee

★ 想要打造您的個人品牌嗎?快來報名「個人品牌經營實戰」線上課程。



如果您想聽我分享有關個人品牌內容行銷文案寫作讀書心得等情報,歡迎免費訂閱「Vista電子報」!謝謝。


訂閱Vista電子報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time.
    Powered By ConvertKit
    張貼留言

   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