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造美好的居住體驗,從共居生活開始



★ 想要打造您的個人品牌嗎?快來報名「個人品牌經營實戰」線上課程。

自從先前在「交換住房,也交換日常生活的美好體驗」一文中,筆者為大家介紹了來自西班牙的住屋交換網站Behomm之後,便有很多人問及:是否一定要具備藝術家身分才能交換住房?除了西班牙,在臺灣或者亞洲其他的都市,有沒有哪間企業推出類似概念的服務呢?

嗯,這的確是一個大哉問。所以,這回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概念有一點點類似,而且最近也很夯的共同居住公寓吧!

所謂的「共居生活」(cooperative living),簡單來說就是指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們,得以在一個建築物內共同生活,並共享廚房、用餐與衛浴設備等公共空間。根據國際權威期刊SAGE上頭的一項調查顯示,獨居將會增加32%的死亡風險,有鑑於全球單身、晚婚的人口大有不減反增的趨勢,於是共同居住公寓的概念便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萌芽。

共居生活」簡單來說就是指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們,在一個建築物內共同生活。

共同居住的概念,說穿了其實不是什麼新聞,美國早在1960年代便已開風氣之先,推估與當時盛行的嬉皮文化有關。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,共居的風氣不減反增,以HubHaus這家共居住宅新創公司為例,單單在去年就蓋了至少40間的共居公寓,足見市場面有其強勁的需求。

而我們的近鄰日本,也從2000年開始流行所謂的「共屋」,截至2014年在東京市內已有超過2000個大小不一的共同居住公寓。共屋生活不但多采多姿,也可有效縮減人際之間的冷漠距離,共居的人們開始學習關心彼此,這何嘗不是一種良善居住體驗的出發?

日本從2000年開始流行所謂的「共屋」,也縮減人際之間的冷漠距離。

不同一般賃屋的房客往往「自掃門前雪」,共居的住戶們普遍對居住環境較有認同感,也有一份向心力。這些住戶不但會共同決定公寓的營造,也會致力於共居社群的多元發展。

當然,也不是所有共居實驗都是成功的,好比在全美有多間共居公寓的Campus物業,就已經在2015年吹熄燈號。反觀亞洲,包括臺北、香港、上海和北京等都會,這股共居風潮才開始流行。

提到臺北的共居生活,有些人會立刻想起「玖樓」。創立於2015年的「玖樓」,係由潘信榮、王維綱與柯伯麟等三個大男生所創立。他們常有租不到合適房屋的困擾,後來索性興起幾個人合作規劃共同居住公寓的念頭。

他們相信一個好的居住環境,除了要重視硬體設備之外,也和人際之間的關係有所關連。藉著空間的重新打造以及共同生活,希望在忙碌、喧囂的城市中,為有需要的朋友們打造一個舒適的空間。


「共居生活」除了要重視硬體設備之外,也和人際之間的關係有所關連。

檢視「玖樓」的發展,可以了解他們旗下總計經營、管理了12間公寓,室友人數也一舉來到60人。「玖樓」的共同創辦人柯伯麟便指出,「除了打造出多元面貌的公共空間,也很努力地設計共通的生活模式,希望可以促進人與人的連結與互動。」

誠然,美好的共居生活,讓人不用再面對冷空氣,而有一種「回家」的感覺。你,心動了嗎?

★ 特色圖片來源:StockSnap



如果您想聽我分享有關個人品牌內容行銷文案寫作讀書心得等情報,歡迎免費訂閱「Vista電子報」!謝謝。


訂閱Vista電子報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time.
    Powered By ConvertKit
    張貼留言

    留言